• 网站首页
  • 关于我们
  • 新闻中心
  • 产品中心
  • 茶叶讲堂
  • 在线留言
  • 联系我们
  

某某茶艺文化网

网站首页

moumouteaclture.com

绿

韵

幽

兰

茶

之

所

在

悟

一

个

理

。

饮

一

壶

茶

,


品

一

个

人

,


  

茶叶讲堂

感受失落的茶马古道文化
从前茶叶比丝绸或瓷器更贵重的时候,背夫和负重的牲畜便沿着茶马古道,步伐缓慢地顺着之字形路线攀上西藏海拔4600米的扎尔加玛(音)垭口。如今的旅行者乘坐汽车越过这一曲折爬升的路段。

  暴风雪屡屡掩埋茶马古道的西段,滂沱大雨则蹂躏它的东段,土匪的威胁从未消停。然而在几个世纪里,这条路是重要的通商干道, 即便两端的不同文化时常发生抵触也未能改变这一点。古道存在的原因在于双方通商的欲望,不像同样具有传奇性的北方丝绸之路总叫人想起浪漫的思想、伦理、文 化和创造力的交流。汉地有藏地渴望的东西:茶;藏地有中原急需的宝物:马。

  如今,茶马古道仍活在像罗永福(音)这样的老人的记忆中。 92岁高龄的他,眼睛总是湿润润的。我在长河坝村遇到了他。对当年运茶的背夫来说,从雅安往西走到长河坝是十日的脚程。刚到四川的时候,人们告诉我,当年 的运茶背夫已经没有在世的了。但在我穿越古道的残存路段时,我不光遇到了罗永福,还遇到了其他五名老背夫,全都渴望与人分享自己的故事。虽说背有些驼了, 罗永福仍健壮得惊人,他带着顶黑色前进帽,身着中山装,兜里插着烟斗。1935年到 1949年间,他在茶马古道上当背夫,运茶去西藏。他背的茶包总在60公斤以上,而在当时,他的体重才不过50公斤。

  “太艰苦,太难走了,”罗永福说,“那碗饭可真不好吃。”

  他从马鞍山上走过许多个来回,我之前正是希望到达那里。冬天,大雪积了有一米深,巨石上挂着两米多长的冰柱。他说,较后一次有人穿过那个山口是 1966年的事了,所以,他觉得我恐怕过不去。

  但当年走那条路是怎样一番情况,我多少得以窥见一斑。新开店是背夫们从雅安到康定20天行程的**站,在那儿我遇见了脸刮得光光的甘绍雨(音),87岁,还有胡子拉茬的李文亮(音),78岁,他们坚持要给我表演一下当年做背夫时是怎么干活的。

 背深深地弯着,驮起想象中的茶包,青筋毕露的手捉住丁字形的木拐,头埋下,眼睛盯着往外斜分的脚,两位老人向我演示他们当年排成一排,步履蹒跚地顺着湿 滑的卵石小道前行。照旧日的规矩,甘绍雨走了七步后停下来,把木拐往地上顿了三下。接着,两人将拐杖绕到背后,架住加了木框的驮包,用无形的竹掸子擦去额 头的汗水。依他们讲,当年的背夫号子里说得很清楚,上山时七步一停,下山时八步一停,而平地走上十一步也要停,否则不可能走得长久。

  在四川省的协庆寺,喇嘛们把茶混进糌粑(炒熟的青稞粉)里开饭。这里的茶要佐以盐巴和酥油,茶叶则来自买来的茶砖。

  运茶的背夫有男有女,一般负重70到90公斤,较壮的男人能背135公斤。背得越多,薪饷拿得也越多:回家的时候,每公斤茶值一公斤大米。背夫们衣衫褴褛,脚上穿的是草鞋,若遇到山顶的垭口积雪,就安上简陋的铁鞋钉。***食物是一小包窝头,偶尔能吃上一碗豆花。

« 上一页12345…7 下一页 » 查看全文 »
上一篇: 细述普洱茶的茶文化
下一篇: 岩茶传统延续的困惑
  

免费咨询热线:

400-XXX-1234

友情链接:

中XXX茶网 | 茶XXX网 | 中XXX茶叶网 | 爱XXX茶网 | 茶XXX艺 | 茶XXX文化

Copyright © 2009-2011,www.yourname.com,All rights reserved版权所有 © 您的网站名称 未经许可禁复制 沪ICP备XXXXXX号

Copyright yourname allrights reserved